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精神疾病常常被误解和忽视。


  许多人认为精神疾病不过是“心里想得太多”或者“受到刺激”而引起的。这些误解不仅妨碍了患者的康复,还可能让他们感到更加孤立和绝望。


  想象一下,你的脑袋像一台无法关机的电脑,日夜不停地运行着各种程序,即使你已经精疲力尽。这样的情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精神疾病,我们今天来科普一些常见的错误观念,揭示精神疾病的真实面貌,让我们一起走出误区,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图片



01

误区:精神疾病是患者“想太多”


  许多人在听到有人患上精神疾病时,往往会说:“他没有病,只是想太多了。”然而,这种想法极为片面和不公平。


  精神疾病患者经常会被误解和指责,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确实是“想太多”而产生自责。事实上,许多精神疾病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有生理上的异常。


  以抑郁症为例,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五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出现紊乱。


  这些生理变化意味着精神疾病绝不是“想太多”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的疾病,需要医学上的治疗和支持。


图片



02

误区:精神疾病都是因为受了刺激


  很多人认为精神疾病是因为某些外部刺激引起的,比如工作压力、被批评,甚至是被邻居家的狗叫了一下。事实上,虽然某些精神疾病的发作可能与精神刺激有关,但更多时候,刺激只是诱因,而非根本原因。


  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通常在于患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比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就非常复杂,涉及基因、神经递质和大脑结构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个学生可能因为考试不及格后出现精神分裂症,但这并不能说疾病是由考试失败引起的,而是因为学生本身存在易感性,加上环境压力,最终导致疾病的发作。


图片



03

误区:精神疾病是治不好的


  患上精神疾病后,许多人会感到绝望,认为精神疾病像癌症一样是治不好的。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许多精神疾病在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下,可以显著缓解甚至治愈。


  以抑郁症为例,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会显著减轻,甚至完全康复。


  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以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实现较好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坚持治疗,患者可以带着症状正常生活,甚至完全康复。


图片



04

误区: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大,不能吃


  许多患者和家属担心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害怕长期服用会“吃傻了”。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早期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


  然而,现代抗精神病药物已经大大改善了这些问题。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不仅有效减轻症状,其副作用也显著减少。


  尽管有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或其他副作用,但这些都是可控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提供饮食和运动建议,以减轻副作用。


  此外,精神疾病本身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而非药物引起。


图片



05

误区:精神疾病治愈后,可以不再服药


  大多数精神疾病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治愈,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甚至终身服药。这是因为精神疾病往往具有慢性、复发性,需要持续的药物干预和监测。


  现代药品种类和剂型不断更新,如一天一次的日效药、每周一次的周效药和每月一次的长效药等,大大方便了患者的用药。


  长期维持治疗不仅能防止复发,还能帮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生活状态。


  擅自停止用药往往会导致病情复发,甚至加重。因此,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治疗,确保长期效果。


图片


06


误区:精神疾病靠心理疏导就能治好,药物治疗并不重要


  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精神疾病涉及大脑功能和结构的改变,需要药物或物理治疗来改善。


  尽管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于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仅靠心理治疗是不够的。


  药物治疗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症状,稳定患者的情绪和行为,为进一步的心理治疗创造条件。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运用药物和心理治疗,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恢复健康。


图片



07

误区:精神疾病可以通过脑部手术治愈


  尽管未来手术可能成为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手段,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脑部手术可以治愈精神疾病或替代药物治疗。手术本身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后遗症,通常不作为治疗的首选。


  极少数情况下,对于那些因自伤、自杀、攻击他人等行为而药物完全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实施手术。然而,这只是最后的手段,绝大多数患者仍应以药物和心理治疗为主。


  正确认识和理解精神疾病是帮助患者走出困境的重要一步。摒弃这些误区,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是每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只有当我们对精神疾病有了科学而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重获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