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夺走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起底厌学演化“6阶段”!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然而,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却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厌学情绪。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一开始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学习,甚至开始逃避上学……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从热爱学习到厌恶学习的呢?究竟是什么破坏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剖析孩子厌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帮助家长们深入理解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帮助您了解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
阶段一
过高期望带来的压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往往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这种高期待通常来自社会压力、家庭背景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憧憬。
学校和家庭环境对成绩的过分关注,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于是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努力学习但没有快乐的感觉。
孩子在这个阶段通常会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他们会努力迎合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拼命学习。但如果目标过于高远,孩子会逐渐感到疲惫和不堪重负。
而父母在这个阶段常常过分强调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如果这种高期待长期存在,孩子的心理压力会逐渐增大,导致下一阶段的出现。
阶段二
受挫和失去成就感
当孩子无法达到家长和老师的高期待时,他们会经历挫败感。过高的期望和反复的失败体验、缺乏适时的鼓励和支持、反复的失败体验,会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孩子会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就会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不愿意做作业,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而父母往往在这个阶段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继续施加压力,批评孩子不努力,如果挫败感得不到缓解,孩子会逐渐进入第三阶段——冲突反抗。
阶段三
情绪冲突与反抗心理
积累的挫败感和自卑情绪促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他们希望通过反抗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压力。
家长和老师的持续高压、缺乏理解和沟通,强化了孩子的反抗心理。于是孩子可能会拒绝做作业、顶撞父母和老师、故意在学习上拖延时间。
此时,父母往往会采取强硬手段对待孩子的反抗,使得孩子的心理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表现出明显的对抗情绪,希望通过对抗来保护自己,进一步加剧了冲突。
持续的冲突试图会让孩子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拒,以致最终开启防御机制,与父母彻底对立。
阶段四
防御机制与抵抗行为
面对持续的冲突和压力,孩子会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心理伤害,尤其是多孩家庭。
对多孩家庭来说,这些机制也包括手足竞争和抵抗行为,孩子可能会通过和兄弟姐妹竞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表现出对学习的极端抵抗。
父母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忽视孩子的防御机制,以为他们只是叛逆,不理解其背后的心理需求。家庭内部的竞争氛围、不公平的待遇,以及持续的高压环境都会加重这些行为。
当防御机制无法缓解内心的压力时,孩子会进入下一阶段——防御无效、习得性无助。
阶段五
防御失败和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发现各种防御机制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他们会逐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表现出极度的无助和绝望,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可能会因为持续的高压、反复的失败体验,以及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完全失去学习的动力,不愿意上学,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父母在这个阶段常常感到无力,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甚至可能放弃努力,这就可能导致孩子持续的绝望,进入下一阶段——寻找替代性成就感,开始厌学。
阶段六
替代成就感与厌学行为
在经历了长期的挫败和无助后,孩子会寻找其他途径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替代学习的作用,比如关注其他能够带来成就感的活动,转移注意力,以逃避学习带来的压力和挫败感。
孩子可能会对游戏、社交媒体、运动等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完全忽视学业,父母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对孩子的替代性兴趣表示无奈或纵容,忽视了引导孩子重新回到正轨的重要性。
当孩子缺乏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过度沉迷于游戏、社交媒体等活动时,自然而然就会彻底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业成绩一落千丈,影响未来的教育和职业发展。
面对孩子的厌学问题,家长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
理解和支持是关键,在适当的期望和压力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积极的沟通和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他们才有可能重新找回那份学习的热情,走出厌学的阴影,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