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哲学:儿童心理治疗之——游戏治疗
游戏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认知功能、协调肢体、情绪控制外,还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等。
而很多家长不知道,在儿童的精神心理领域,游戏也可以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专业的“治疗方法”。
至少从古代开始,儿童游戏就被记载在人工制品中。在 18 世纪的欧洲,卢梭(1712-1778 年)在他的《爱弥儿》中写道,观察“游戏”,是学习和理解儿童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尤其是儿童)通过游戏行为来克服内心的不安全感。根据这个观点,只要给孩子“自由游戏”或“无组织游戏”的时间,游戏治疗就可以作为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01
什么是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使用游戏作为主要交流方式,特别是与儿童和可能有语言障碍的人交流,以识别和克服社会心理挑战,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融合、减少攻击性、发展社交技能、培养运动技能和肢体协调性等。
国际上广泛认为,游戏治疗是补充儿童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有效干预措施。游戏和游戏疗法通常针对 6 个月大至青春期后期和青春期的儿童。它们提供了一种克制的方式,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过程,来表达一个人的经历和情感。
除此之外,游戏治疗也被法医或精神心理科医生用于评估孩子是否受到暴力、性侵、虐待等伤害。游戏治疗师通过观察来访者玩玩具(游戏屋、毛绒玩具、洋娃娃等),以确定问题行为的原因。
知名学者让·皮亚杰 (Jean Piaget) 认为,“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生动、充满活力的个人语言,这种语言对于表达 “儿童” 的主观感受至关重要,而集体语言不足以表达这些主观感受。”
02
常见的游戏治疗
以下提供皮亚杰的一些理论和常见的游戏现象与大家分享:
1
0~2岁:常见“练习游戏”
“练习游戏”可以说是最早的游戏,身为大人,我们见到的是婴幼儿没有目的的重复某动作,比如一直把东西丢到地上,有时可能会令人恼怒,觉得孩子为何讲不听一直丢东西,让我们捡的好辛苦啊!
殊不知,这其实是婴幼儿的粗动作的练习,孩子正在用感官探索这个世界,其他例如玩手,玩脚,用口水吹泡泡也都很常见。大人觉得毫无意义的行为,却是孩子与这世界连结的一大步。
2
约2~6岁:常见“象征游戏”
“象征游戏”通常依托于想像的情境,比如假装成想像中的人或物,这是一种想像力的表现,扮演的过程则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可以解决孩子的心理冲突。
随着扮演主题的扩大,可以发现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一开始可能只模仿家人或老师,接着可能是公主或超人。
而且通常,刚开始时需要借助物品来完成扮演,例如要茶杯茶壶喝下午茶,用大纸箱当车子或露营帐篷,用玩具假装生病打针等,但之后,单纯靠语言,孩子就可以想像人物和情节,也可以发现他们的抽象思考能力逐渐成熟。
3
约7~11岁:常见“规则游戏”
即有规则和目的的游戏,规则可能更复杂,需要相当的理解能力和合作的意愿。
这类游戏的参与人数可能更多,有更多更长时间合作的机会,这是社会规范的学习,社交经验的增进,此时的孩子逻辑组织能力又比之前更好,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一二三木头人”。
03
“游戏”的好处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例如假装/角色扮演游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扮家家酒,就是一种想像力的表现,有的也称这类为“象征游戏”。
扮家家酒其实可以促进空间/时间的概念发展(例如爸爸下班了-时间概念,这里是蛋糕店-空间概念),当然扮家家酒也在练习人际的互动。
另外,拼图会用到聚敛性思考(convergent)的能力,而一些创意创作则需扩散思考(divergent)的能力,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能充当孩子成长发展的“骨架”,从实际发展出发,延伸到后续的潜能发展。
增进语言运用能力
许多游戏中,会用到大量的语言或是更高层次的意象,在接收和输出部分都有很大的需求和使用,也就是语言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部分。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模仿成人的词汇,促进从单词到短句的学习。
在游戏的欢乐气氛下,都容易让孩子不自觉跟着发出声音,是很好的语言学习动机。
更有甚者,规则较为复杂的,比如词语接龙,编故事……都是更进阶的语文能力应用。
提升动作发展和感觉统合能力
各类游戏中,有很多对孩子的动作发展和感觉统合,都是很棒的学习媒介。
如2岁以前的“练习游戏”,乍看只是无目的的反复同样动作,其实都是在以感官探索世界,熟悉自己的身体和这个环境;夜市常见的套圈圈,其实需要孩子有不错的空间距离感,投掷也考验手部的力气和精准的方向控制……
一二三木头人,需要跑步的速度,听到指令后停下来则是冲动控制;乐高积木需要手部的精细动作,用力扣上/拆开,把脑中的想像成品化为现实,需要执行力和工作记忆……
曾经风靡一时的“威利在哪里”,需要视觉搜寻的能力和耐心,视、知觉;而荡秋千的空间转换,前后高低不同平面的变换,则可以刺激孩子的前庭发育。
提升情绪发展与社交能力
游戏也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会与情绪发展,如同理心、生活常识、遵守规则、提升分享欲等。
在“被抓到的人要当鬼”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学到的内容包括遵守规则(我知道你不想当鬼,可是我们有说好了喔!)、角色的转换(当鬼的人的心情跟被追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呢?)、“就算你没有赢,也没有关系”(面对挫折失望的心情)等好多好多的情形,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应对许多突发的状况。
04
游戏治疗的类型
游戏治疗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非指导性和指导性。
非指导性游戏疗法是一种鼓励儿童玩耍的非侵入性方式,以期减轻照料者和其他成年人所感知的问题。通常归类为心理动力疗法。
相比之下,在指导性游戏疗法中,治疗师会进行更多的结构化的指导和下一步的指示,以帮助孩子通过游戏,克服情绪和行为困难。
两种类型的游戏治疗都在临床上都获得了实证和认可,与对照组相比,游戏疗法治疗组的治愈率平均提高了 0.8 个标准差。
1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包括儿童心理治疗和非结构化游戏治疗,如果有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在适当的治疗条件下获得自由说话和玩耍的机会,就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非指导性游戏疗法通常被认为是非侵入性的,可以在任何年龄使用,因为它具有最小的非框架限制。
Virginia Axlein 被广泛认为是这种疗法的鼻祖,他于 1946 年将卡尔罗杰斯的理论应用于儿童疗法。
在儿童非指导性游戏治疗中,玩具是儿童心理治疗师和游戏治疗师的惯用治疗媒介,如传统的沙盘治疗等。
这种方法背后的想法是,与其让孩子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绪,不如让孩子们通过玩玩具来表达他们对自己和环境的感受。
通过这种体验,孩子可能会获得宣泄,获得情绪的稳定和享受,并检验自己的现状。
动物、玩偶、手偶、毛绒玩具、蜡笔和汽车等都是常见的治疗媒介,这些物品会唤醒孩子的表达欲。
游戏的设计也非常重要,通常,非指向性游戏治疗师都会使用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联想的游戏。
2
指导性游戏治疗
1930 年代,David Levy 开发了一种称为解放疗法的技术。他的技术强调结构化的方法,让孩子在某些压力情况下自由玩耍。
在指导性游戏治疗中,治疗师需要了解与引起压力的情况相关的游戏材料,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重现创伤事件,以释放孩子在创伤事件中的情绪。
1955 年,Gove Hambidge 扩展了 Levy 的工作,强调更直接地引入创伤情境的“结构化游戏治疗”模型。
该方法的逻辑是建立融洽的关系,重现引起压力的情况,表演这种情况,然后在孩子自由玩耍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恢复在这一情境下的正常情绪。
指导性游戏疗法基于这样的想法,使用指令来引导孩子玩游戏。这样的方式能比非指导性游戏疗法更快地让孩子产生情绪上的变化,但在指导性游戏治疗中,治疗师也需要起到更大的导向作用。
治疗师可以使用多种技巧让孩子参与进来,而不是让孩子自己主导对话,例如自己也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或在适当时候提出新话题。
在指导性治疗中,治疗师在听取孩子的“故事”时会更具目的性,治疗师也可能会对孩子讲述的故事做出分析及解释。
这种疗法仍然为孩子的自由表达留有空间,但比起非指导性游戏疗法,指导性游戏疗法显然更有条理。
如最最常见的指导性沙盘疗法,相比普通沙盘治疗,指导性沙盘疗法更常用于创伤患者。
指导性沙盘游戏疗法可以让患者在不需要漫长“愈合过程”的情况下,更快实现情绪上的变化;治疗师可能会询问来访者更多有关沙盘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选择将某些物品放在沙盘中的某些位置。
虽然传统的沙盘游戏疗法被认为是帮助客户获得复杂记忆的最有效方法,但指导性沙盘游戏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厘清他们的记忆,以及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
05
孩子游戏时,家长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你可以这样做:
让孩子自己主导游戏
让孩子带头,允许他们自由发挥,选择他们要做的事情,而你可以等待被邀请加入游戏。
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
试着放下手机或关掉电视,在这段时间全心地关注你的孩子。
跟孩子说说他们的游戏
用简单的方式跟孩子说说你看到他正在做什么。这能让孩子感觉放心,因为你和他在一起,分享他有兴趣的事物。
与其他大人讨论孩子的游戏
这可以帮助你更留心孩子,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乐趣。与他们分享当孩子在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也会很有助益。
以上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见得容易,因为实际操作时,你还需要厘清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由孩子主导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沟通方式,也是我们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渠道。
让孩子自由玩耍,你会发现孩子的游戏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及功能。有时是在分辨现实跟想象间的差异,有时是在角色扮演和转换身份认同,有时候是在宣泄情绪,调节内在感受。
也就是说,“游戏”是孩子面对及处理不同生活经验的方式。
孩子大多没办法掌握自己的生活,这时由孩子主导的游戏,可以让孩子重拾对生活的某种控制感。
举例来说:有的孩子热衷扮演警察或超人来消灭坏蛋,借以安顿内心世界的不安全感;有的孩子喜欢担任医生,除了消弭对生病受伤的无助感受,能够治疗疾病或修复伤口,让他们对可以照顾所爱的人还有自己更有信心。
如果他一直玩重复的游戏,或只是在扔玩具,难道我不需要教其他游戏方式吗?
孩子的游戏经常以同样的形式反复进行,有时会有一点变化,有时则是完全相同。
重复可能是孩子在学习他们能做什么,以及理解事物如何运作的一种方式。就像是著名的压舌板游戏,当孩子不经意让东西掉落,若你捡回交还给他,他可能会再一次失手,甚至故意扔下去。
这个反复失去,又重新得到的经验,其实跟孩子百玩不厌的躲猫猫游戏相似,因为这样的游戏可以表达出他们对分离和失去的焦虑,他们透过再度找到这个人,重拾对自我跟世界的掌握感。
如果想从一开始就教孩子要怎么玩,怎么做比较好?
让孩子按照成年人指定的规则玩耍,等于是关闭了孩子最本真的沟通方式。
这样一来,当孩子难以表达内在感受的同时,也就无法透过游戏来调节这些内在的经验。
除此之外,“游戏”是创造力的发源地,孩子从中发掘新的经验,以及源源不绝的灵感。
所以最好的游戏是自发的,而不是顺从或勉强的,过度教导或指引孩子的游戏,意味着限制或破坏小孩子的创造潜力。
如何“看”孩子进行游戏?
一般来说,孩子在玩耍时会先观察或征询大人对新事物的反应,再回过头来继续探索与游戏。
所以得到你的充分关注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哪怕只是专心地“看”着孩子玩,都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协助孩子安心的探索世界。
观看孩子游戏,能帮助他培养独处的能力。通常,孩子的独处能力是源自于婴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回应。
有一个既可靠又不过度要求的大人相伴,可以让孩子享受一段有限时间的独处,有助孩子在心中保存这些稳定的、高质量的独处体验,并延续到未来的生活当中。
就算是很短的时间,暂时关闭电视与放下手机,也可以大幅提升孩子游戏的品质——在安静的时刻与孩子互动,才能慢慢发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消化与理解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
除了“旁观者”,父母也可以在游戏中担任“参与者”;这里的参与除了指与孩子一起玩,还要一起想!
因为当大人与孩子一起思考他的游戏,孩子会感觉自己被理解,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可以试着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游戏,不用一直追踪与谈论,保持适当的沉默。因为孩子可能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我们的耐心等候,有助孩子为自己的想法找到逐步形成的空间。
以玩拼图为例,当孩子因为无法找到拼图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越来越焦虑且烦躁。我们可以先专注地观察一段时间,再尝试以下列的方式与孩子进行讨论:
描述行为:“你还在找……吗?”
谈论感受:“这个拼图好难拼,让人觉得好烦喔!”
肯定:“加油,再仔细找找,或者我们先拼其他位置?”
鼓励:“就差最后一点了,我们再试试看吧!”
父母应当先在边上进行观察,感受孩子目前的境况,再与孩子谈论他的游戏。因为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来衡量孩子所面对的问题。
当大人可以对这些不同的感觉表示关心与接受时,问题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迎刃而解。
如果历经上述的尝试,孩子还是没有办法自己思考,找到合适的办法。我们也可以适度参与孩子的游戏,像是稍微转换拼图的方向,让拼图的形状更容易与缺口相连。
透过情绪上的支持与陪伴,还有适度的讨论与协助,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万物皆有可能”。
面对游戏中的攻击行为该如何是好?
只要没有人受伤,不需要过早矫正孩子的行为,尽可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由玩耍。
这样一来,孩子会在游戏中自然表达出攻击性、愤怒、哀伤等情感,靠着自己的力量去消化这些不舒服的感觉,逐渐平复心情。
以深受大人小孩喜爱的绘本《野兽国》为例,书中的孩子阿奇因为受到妈妈责罚,心里觉得好生气。经由无穷的想象力,阿奇在野兽国大展身手、尽情撒野过后,突然觉得有点寂寞,想念起妈妈的味道。
游戏即一个想像与现实的过渡空间,透过想像的情境,孩子可以体验自己心理现实的经验,因此他们能够真实的表达生气,透露心中的坏点子,在一个让人安心的地方,让内在的小野兽跑出来透透气。
也就是说,当攻击冲动的行为在游戏想像中自然浮现,如果大人从旁守护与承接,孩子就能渐渐体会,情绪本身并不危险,不需要有激烈的行为,他的情绪就可能被理解。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学会自洽,发展完整的自我。
当孩子玩得很疯,让人实在难以忍受,我该阻止他吗?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包容他们的情绪,不表示全盘接受破坏性的行动,尤其是会让自己或他人受伤的行为。
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在要求你设立界线,将游戏喊停,帮助孩子遏制怒气,防止游戏中令人害怕的一面出现。
设立界线的时机,除了阻止危险行为,还要参照大人自身的界线。因为有时孩子的游戏不见得涉及危险,可是却让人难以忍受,像是很疯狂、脏乱、吵闹、残忍、单调等。每个人对不同经验的接受程度都不尽相同。
如果孩子的游戏让你感觉很不舒服,可以直接向孩子表达你的感受,并说明你的底线。
因为孩子也需要了解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学习接受限制。